代賬開票、辦證刻章、小額貸款……亂貼亂涂的“小廣告”就像城市肌體上的“牛皮癬”,影響了市容市貌和居住環境,潛藏著滋生違法犯罪的風險,既扎了群眾的“眼”,又扎了城市的“心”。我市啟動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以來,各級各部門持續加大對“小廣告”的清理及整治力度,廣大群眾也主動清理自家周邊的“小廣告”。“小廣告”整治成效明顯,讓城市恢復了靚麗“容顏”。
市民點贊
亂張貼現象明顯好轉
曾經,居民樓樓道墻壁上及電梯內貼滿了“小廣告”,如今,目光所及之處煥然一新。許多樓道不僅揭去了張貼的“小廣告”,還重新進行了粉刷。“清清白白”的樓道讓居民有了實實在在的舒適感。
在天鶴社區一處居民樓前,“小廣告”被清理的痕跡明顯,張貼處已刷上一層與墻壁顏色相近的涂料。同樣的,在黃山社區,張貼在一小區內外墻、公共場所、公用設施等處的“小廣告”都已被清理。正在散步的小區居民徐衛娟說,以前小區里隨處可見五顏六色的“小廣告”,有通下水道的、打折促銷的、婚姻介紹的等,甚至還有違法辦假證的,嚴重影響小區環境。“現在樓道和周邊墻面干凈、亮堂,出來散步覺得心情更舒暢了。”
“小廣告”是城市管理中的一項難題,清理起來十分費勁,想要根治也并不容易。我市啟動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以來,全市各級各部門加大對“小廣告”的清理及整治力度,黨員干部、志愿者、社區居民等紛紛加入“小廣告”清理隊伍,大家齊心協力共同守護美麗的生活環境。
精準施策
破解“小廣告”回潮難題
文化西路健康菜場、千禧苑、益健路等地的外墻上,仍貼有油墨印刷的“小廣告”。澄康路社區網格員金昀無奈地說:“有時候上午剛清理完,下午又貼上了新的‘小廣告’。”黃山社區、浮橋社區、北大街社區等多個社區的工作人員和物業相關管理人員說,由于違規張貼人員隱蔽性強、流動性大,管理存在困難,只能加強巡查,反復清理。
在城區部分小區發現,“小廣告”涉及最多的內容是“通下水道”,其次是“開鎖”。隨機撥打了5個“小廣告”上的電話號碼,其中有3個打不通或顯示空號,另外2個能順利打通,對方表示可提供“小廣告”上對應的服務。不少市民表示,一般很少會用到這些服務,即使有需求也會直接撥打求助熱線或向物業求助。
“景園小區里樓道門沒有門禁,樓道內也沒有監控,我們很難抓到違法張貼者。”江陰市永安物業管理有限公司負責人陸佳凱提醒居民,不要輕信“小廣告”上的內容,如遇問題可先咨詢物業。“比如通下水道和開鎖服務,我們都留存了正規公司的電話號碼,開鎖公司都在公安系統備案。如果居民撥打‘小廣告’上的電話號碼,很難保證安全。”
對于利用“小廣告”從事違法犯罪活動的不法分子,江陰公安壓實屬地管理責任,成立工作專班,制定工作方案,依托“警網融合”機制協同作戰,積極對接綜合執法、市場監管等部門,統籌布局聯動推進,圍繞全市地面街面墻面開展全方位、拉網式排查清理,并運用科學有效的方法實施廣告清除和墻體修復。同時,不斷創新思路打法,緊盯“小廣告”治理中出現的新問題,建立“合成支撐、專人研判、快速處置”打擊模式和嚴查重罰機制,探索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“兩法銜接”機制,建立完善聯合執法、案件移送等工作制度,全鏈條打擊多次散發、張貼、噴涂“小廣告”違法犯罪行為,并加大對綜合執法部門移交損毀財物案件線索的打擊查處力度,推動治理取得新成效。
2023年以來,全市公安機關已查處違法“小廣告”治安案件66起,行政處罰66人,其中39人被處行政拘留;綜合執法部門處罰該類案件175起,罰款金額共計3.24萬元。
疏堵結合
探索“小廣告”治理“新路徑”
事實上,開鎖、招工、疏通下水道等部分“小廣告”與市民生活密切相關,也確實存在一定的現實需求,一味采取“堵”的治理方式,難以達到預期效果。對此,澄江街道疏堵結合,多次與城管、公安、綜合執法等部門會商有效手段,社區和小區物業從群眾的需求、合理的展示出發,在多個小區因地制宜設置便民服務廣告欄,為有廣告需求的群體提供一席之地,既能有效避免胡亂張貼“小廣告”,也為群眾快速獲取服務信息提供了渠道。同時,相關部門積極開展常態化巡查,對“小廣告”張貼的幕后人群、獲益群體展開溯源,加大對相關店鋪的走訪頻次,告知經營者相關法律法規,督促其依法規范經營;及時曝光制作、雇傭張貼違法“小廣告”等違法行為,堅決遏制違法犯罪分子的不法行為。
為形成整治合力,澄江街道綜合執法局探索市場化運作模式,落實專項資金,以服務外包的方式加大街道范圍內主次干道的清洗。同時,以網格為單位,加強隊員日常執法巡查,協調清洗單位、門店業主、居民群眾做好清理、修復工作。此外,該局還聯合通信運營單位對張貼的違法聯系號碼持續實行先停機、待審查制度。
作為社會治理最前沿陣地,澄江街道發動轄區社區工作人員、網格志愿者及樓組長對所管區域的墻面、地面、樓梯間等開展不定時巡查,進行每周一次“掃樓式”清理,及時更新維護廣告欄、收集上報“小廣告”線索,遏制非法張貼行為。接下來,澄江街道將進一步加強宣傳,發動群眾共同參與文明創建工作,建立長效機制,守護美好宜居環境。